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P54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9972064),国土资源部“九五”重大地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9501102-3)


On Continent-Continent Point-Collis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储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65-80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撞带的东西犄角是典型的点碰撞区域,陆壳岩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这两个特定的部位。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董树文 武红岭 等.2002.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J].地质学报,76(2):163-172.
DONG Shuwen, WU Hongling, LIU Xiaochun, XUE Huaimin)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aiwanzhuang Road, Beijing,) 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2002. On Continent-Continent Point-Collision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J]. Acta Geologica Sinica,76(2):163-17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2001-06-20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